32年前,即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了《关于控制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这是我国认识和“判定”人口问题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即由“人多力量大”转为“人多是负担”,也因此产生了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个重大转变。从此,“独生子女”政策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与实施。30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是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的结果,而非同期的一孩计划生育政策之功。相反,一孩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于我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从短期看,犹如急功近利的“杀鸡取卵”;从长远看,则是“断子绝孙”的“自毁长城”。在《公开信》32周年之际,有必要全面彻底地反思和批判“一孩”政策。
一、独生子女政策的缘起与理论基础
任何科学政策的制定,离不开我们对事物运行规律的把握。20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经历了数次严重的挫折之后,无论是党中央还是全国人民都有着强烈“痛定思痛”、“加快发展”的愿望,而改革开放国门洞开更是让举国上下强化了这种紧迫感。在改革初期还不可能彻底检讨社会主义计划体制优越性的背景之下,官方和一些学者对我国人口发展的认识和问题的判定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一方面,认为我国的贫困落后并非由社会主义优越制度造成,而现实中的许多困难如吃饭问题表面上又与人口众多直接有关,加之“理论”论证的误导,人口众多便成了导致我国经济发展落后的主因,便成为我国加速实现现代化的巨大“障碍”和“包袱”。因此,迅速减少人口自然就成了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由于未能把握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转变规律,视我国人口转变过程中的人口数量增长为前人“决策”错误所致,所以,出台“一孩”政策是对我们过去所犯“错误”的加倍补偿,是对过去“错误”的“拨乱反正”!于是,史无前例最严厉的独生子女政策就这样诞生了。
那么,独生子女政策出台背后的理论支持是什么呢?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独生子女政策出台背后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人口与经济之关系的论证,在这些论证中“两种再生产”(物的生产和人的生产)平衡理论是计划生育的主要依据。在当时两种生产关系的论证中,只是一味强调我国人口众多增长快不适应物质资料再生产,完全忽略了人口自身再生产的规律与特点。后来这种人口和经济之间关系论证更简化成为“人均分母效应”而“泛滥成灾”。当人们只把人口作为各种平衡关系对比的分母而追求人均指标的时候,就不难推演出人口数量越少越有利于人均指标提高从而越有利于发展的荒谬结论,而“一孩”政策背后的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论证恰恰就是这样一个逻辑。
实践证明,过去作为一孩政策出台关于人口众多是经济发展障碍包袱的论证完全是错误的,保持人口内部合理的结构(年龄、性别结构)、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才更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才是人口影响经济发展的本质所在。
我国独生子女政策出台的另一大论证基石是人口众多对我国资源环境产生巨大压力的事实,后来“人口增长已经逼近资源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观点更是广为流行,这也使得“资源环境有限论”成为了严厉计划生育政策不可松懈的一个牢不可破的根据。毫无疑问,中国存在着人口数量对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但是,据此是不是就可以判定人口数量是资源环境问题的“罪魁”?是不是迅速减少人口数量就可以解决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了呢?
把人口规模归结为资源环境问题的主因,并以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为手段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在现实政策实施中危害巨大。一方面把解决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简单化了,产生了方向性的误导,不利于资源环境问题的真正解决;另一方面,把人口因素作为主因而实施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不仅破坏了人口自身发展变化规律,而且,不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最终也不利于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实际上,当今资源环境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我国高耗能、高污染、高消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GDP至上的片面发展观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利用。
从过往历史看,源自于马尔萨斯人类人口突破资源环境极限假说从未得到验证。今后也不可能。因为,其一,地球系统是开放的,其承载力是随人类人口变化而变化的;其二,人类人口增长不会无止境,会走向平稳、甚至衰退;其三,人类在不断地调整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所以,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以开放的、全新的视角看待和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资源环境有限论”虽值得关注,但无助于我们真正解决人口问题。
二、一孩政策实施过程的惨重代价与滞后的严重后果。
1980年之后的独生子女政策之所以要全面否定,因为突破了两个底线:其一是自主生育的权利底线。其二是人口自身再生产的规律底线。因此,这30多年的政策实施,无论是在过程中还是其后果,无论是对个体还是国家,无论是就微观还是宏观,无论是从近期还是远期,全中国人民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并将继续付出无法挽回的更大的代价。
在“人多是负担”的观念指导之下,我国公民自主生育基本权利被剥夺。自实施独生子女政策以来,我国计划生育“事业”,充满血腥。历史遗留下来计划生育宣传标语本身就是最好的记录:“宁添十座坟,不添一个人”、“.喝药不夺瓶,上吊就给绳”、“一人超生,全村结扎”、“能引的引出来,能流的流出来,坚决不能生下来”。三十多年来计生实践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一旦干预突破了生育权利底线,各种强迫育龄妇女控制生育的粗暴手段,以及“株连九族”“连坐受罚”式的“专政”方式便无处不在,各种践踏生命的血腥事件便层出不穷,直到2012年这类血腥事件还在“基本国策”的大旗帜下继续发生。
实际上,今日中国社会,国人对同胞的冷漠,对生命的漠视,不宽容、戾气冲天,无不与这30多年计划生育背后的“藐视”人类生命的价值取向有关。当一个民族反智到质疑个体生命价值的时候,任何“崇高理想”下的实践,都是一场民族灾难。2004年我国宪法修正案已加入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条文,而生育权是一项人类生存与繁衍的自然权利,这是一项典型的人权。单从这个意义上讲,独生子女政策就应该无条件地废除。
从现实层面上看,无论是从微观还是从宏观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践都造成了难以估量巨大损害。从微观家庭方面看,独生子女家庭激增,家庭结构单一化,其不稳定性和脆弱性风险大增。上千万失独、子女伤残家庭的出现不仅给每个家庭带来了无法弥补的身心伤害,而且也是整个社会巨大的伤痛;独生子女政策还使越来越多的家庭少儿少女、缺亲情,断送了传统家庭的基本养老功能;独生子女政策对我国传统文化也是致命一击。我国传统主干文化为儒家文化,其内核“仁爱”、“孝悌”等观念的承载单位是家庭。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家庭不断小型化、单一化,使得传统文化无栖息之地,无生存之基。诚如叶廷芳委员认为,独生子女政策破坏了人的“精神生态”,人内在的“精神生态”亲情维系的伦理关系一旦缺失,中国人也同样失去了精神文化家园。
从宏观变化趋势上讲,独生子女政策导致并加速了我国人口结构严重老化和严重失衡。2010年普查,我国少年儿童人口比例下降至16.6%,65岁以上人口比例高达8.8%。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超过了世界人口的平均水平,比发展中国家超前20年(2030年不含中国的发展中国家此比例为8.1%),2030年65岁老年人口比例将翻一番达17.4%,2050年更上升至27.8%,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程度最高的发展中大国。另一方面,我国人口性别结构严重失衡。2020年前后,持续而严重的出生性别比失衡人口(1985-2000)将成为主体并进入其婚配期(20-34岁)。由此,我国“婚姻市场”将会发生质的变化,2020年,22岁-34岁男性人口将比其婚配的女性人口多出2千6百多万,2030年这种严重累积的婚配男性人口绝对过剩超过三千万。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性别结构失衡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
这样一个由计划生育带来的结构严重老化严重失衡的人口将全方位地直接影响着我国发展的各个领域。首先是经济领域。我国人口少子老龄化,意味着年轻人口的迅速减少,这不仅使经济社会发展失去了生机和创造力,更将极大地影响到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后劲和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随着退出社会经济舞台的老年人口不断增多,特别是2020年之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极其不平衡的代际更替变化将会给我国不够强盛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相当不完善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养老服务等带来前所未有的全面冲击。我国未来30年人口年龄结构急剧老化将陷我国经济于衰退的泥潭之中,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急剧变化与经济发展将呈现恶性循环的变化趋势。
其次社会稳定。从性别结构看,我国将迎来一个男性人口绝对“过剩”的社会,一个婚配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社会。如此众多年轻气盛的“剩男”将会给社会来带什么?由于我国婚配人口性别比失衡是全国性的、长期性的,所以女性人口普遍短缺。随着那些社会地位低、想结婚而又无法找到配偶的大龄男青年和终身未婚男性数量不断积累,社会不稳定因素也将大大增强。一旦社会出现某种突发事件如民事纠纷、官民矛盾、失业等,这些“剩男”人口将可能是导致社会冲突的最不安定因素。
再次国防安全。由于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使得青少年人口迅速缩减,适龄兵源不断缩小。加之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观念发生了巨变,青年人服兵役的积极性明显降低。此外,一旦国际和周边形势发生变化,需要扩充兵员时,少子女家庭的父母都可能舍不得孩子上前线,若子女应征入伍发生意外死亡,独生子女家庭的维系和养老都会面临困境。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逐步占据主流的条件下,在青少年人口迅速萎缩的现实中,未来我国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影响。
最后文明传承与兴盛。实际上,人口也是一种文明文化最基本的承载体。从文明兴衰的历史看人口规模与结构的重要作用,这是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如果我们还深信中华文明应该在多元文化的全球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就必须积极地看待文明共同体---中国人口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以及在中华文明的兴衰中的重要作用。一个人口只有保持必要的规模,保持合理的结构,才能使其承载的文明始终保持生机勃勃、保持活力和创造力,以应对各种“挑战”立于不败之地。但我国如此失衡的人口结构将极大地影响着未来我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兴盛。
总之,1980年以来实施了30多年的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无论是对我国的硬实力(经济、国防),还是对我国的软实力(社会、文化)都产生了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
三、站不住脚的所谓“伟大成就”
2012年7月国家人口计生委有关领导在总结人口计生工作成绩指出:“我国人口计生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全国共少生4亿多人,创造了较长一段时期人口抚养比较低、储蓄率较高的人口红利条件,有效缓解了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极大地改善了国民的生存与发展状况,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也为全面做好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这些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都经不起推敲。首先来看成就之一“全国共少生4亿人口”,显然,以“少生4亿人”所标榜的“伟大成就”是建立在“人多是负担”的观念下得出的评价。“人多是负担”这个预设首先是对人自身价值的否定,以“否定”生命尊严为核心的我国一孩计划生育,背离了人类发展的普世价值取向,这样的“成就”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吗?。从社会经济发展进程来看,所谓“少生4亿人”却是一个不严谨的虚构数字,严肃的人口学者们已证明,从1980年至今,一孩政策实施充其量少生了1亿多人[1]。1980年《公开信》中的预测指出“按目前(1980年)一对夫妇平均生二点二个孩子计算,我国人口总数在二十年后(2000年)将达到十三亿”。2000年人口普查,我国大陆人口达12.65亿。这样计算下来,一孩政策以来少生人口还不足1亿。实际上,那些被“津津乐道”的少生人口恰恰是支撑我国今后30年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其中近三分之一的女性本该是今后3千万“光棍”但却被无情计划掉的新娘,本该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
计生委号称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之二是“创造了较长一段时期的人口红利条件”。但稍有人口学常识的人会知道,创造中国人口红利实际上是前30年人口积累能量加上后30年改革开放释放的结果。我们知道,对于一个人口来说,其20-59岁组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创者,因此,50后的创业生产期为1970-2019年,60后为1980-2029年,70后为1990-2039年,所以改革开放30多年(1979-2012)的巨大成就,是生于20世纪50、60、70年代人口作为“主力军”创造的。再看看1980年以来30多年做了什么,为今后30、50年留下了什么样的人口?宏观纵向动态看,将是一个劳动力人口急速降下的人口,是一个不断加速加剧少子老龄化的人口;横向比较看,则是一个性别比例失衡程度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人口。纵横结构失调叠加,加之累积效应,如此结构失衡的人口,必将严重地影响到我国今后30、50年的社会经济稳定与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杀鸡取卵”“自毁未来”的过程。
计生委号称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之三是“有效缓解了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压力”。看似有道理,但是以如此巨大的代价来控制人口数量换回有限的缓解不仅得不偿失,还让大家失去了真正解决问题的机会。因为,事实是我国资源环境问题主因不是人口规模增长,而主要是生产生活方式。正如美国大学全球环境政策学教授,夏皮罗在其《中国面临的环境挑战》书中指出,对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而言,“全球化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已经成为“环境退化的驱动器”。看看我国GDP至上主义下的单位产值能耗,看看国人挥霍浪费的生活方式。如果能把投入到人口数量控制上的巨大人力物力财力转向到关乎国民发展的人口健康教育素质上,以改变观念、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以突破口,或许这边前进一小步,就能换来资源环境压力缓解一大步。古今中外,还没有哪个民族以牺牲孩子来拯救自然拯救未来的,我们又何至于“大动干戈”自毁自残本末倒置地拯救资源环境拯救地球呢?!
计生委号称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之四是“极大地改善了国民的生存与发展状况”。但是看看1980年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的劣迹:由于当时独生子女政策脱离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条件和无视国情民意,背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育意愿,使得政策实施一开始,计生工作就成为了“天下第一难”!不仅官民关系对立,腐败滋生,而且国家这30多年为此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国家和个人都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与此同时,在这整个过程中,全民的基本生育权利被剥夺,每个家庭、每个人、每个新生命从生到死都在或将要承受计生之害:为准生证跑30多个橡皮章、惨遭大月引产、强制上环结扎、巨额社会抚养费征收,失独家庭不幸遭遇、空巢老人孤寂无援,难道国人生活的意义就是忍受当下痛苦和追求未来自我毁灭吗?!这三十多年,国民的生存与发展就是这样获得了极大地改善吗?
在未来10、20年里,也许“裹挟”20世纪50-70年代的人口余威,我国经济发展还可以继续增长,但是未来30年、50年又会是怎样呢?我们毫不怀疑我们将成为一个强国,重要的是能否维持一个强国大国。从人口的角度看,由于一孩计划生育是一种“釜底抽薪”、“自废武功”、“自毁长城”的人口决策,所以,我国崛起之日或许也是衰落之时,不是因为人口数量众多,而是因为人口动态结构严重失衡。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1980年以来的30多年计划生育政策完全是错误的,我们已经为实施错误的政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由于政策的持续滞后效应,我们还将继续为之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
其实我们并没有超越前人,这些反思与批判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进步的必然表现。如果我们还“教条”在30多年前认识之中,还“膜拜”于30年前《公开信》重大“意义”之上,那将是当今中国社会的悲哀,那将是我们这一代学者的悲哀!我们理解当年那些政策高层制定者为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忧国忧民之心;也承认当年那些论证政策的“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是他们各自专业领域的佼佼者,但事实证明他们都不是人口决策的正确者。常说,历史可恕不可忘,所以今日的反思与批判不是要“纠缠”历史,也不是要“清算”过去,而是要认真地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人类毕竟是在历史之上前行。
独生子女政策本质上是反人性的、反人类人口自身发展规律的,是社会经济政治国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恶之源,不彻底废除,我们将是历史的罪人!
0
推荐